山东艺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第八期核木雕班已经开班两周,在这两周时间中按照预定计划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。为进一步提高学员技艺水平、开拓创作思路,近期,培训班邀请到潍坊核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、潍坊核雕第五代传人王绪德先生,潍坊核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谈万海、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国华先生,以及工艺美术学院徐思民教授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授课。
王绪德老师在课程开始首先介绍了潍坊核雕发展的历史,尤其对建国之后核雕艺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重点介绍。在王老看来,新中国成立后的潍坊核雕经历了四个阶段:一是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,对潍坊核雕的系统挖掘;二是1962年以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为标志,核雕获得了振兴和发展;第三个阶段是文革之后,工艺美术人员的归队和改革开放政策,为核雕的复兴迎来了契机;第四个阶段是国家非遗政策推出后,潍坊核雕又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。在讲述中,王老根据自身的经历,对不同阶段发展的历史现实、经典作品的创作历程、从业人员的构成和状况等进行了生动讲解,其情其景宛在眼前,令人印象深刻。
王绪德先生讲授潍坊核雕发展历史
王绪德先生指导学员的艺术创作
除了为大家描绘了潍坊核雕发展历程的宏伟画卷,王老更从现实创作的角度为大家讲解了核雕技艺的要点。首先从如何选核、如何加工使用工具讲起,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进行了细致分享。尽管这些要点看上去似乎略显平淡,却关乎工具的寿命长度和作品的质量深度,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”,潍坊核雕的风格和技艺正是从这些点滴经验汇成了滔滔长河。其次,王老从作品构思,如何掏核,怎么雕刻等几个方面,详细介绍了相关手法和技艺技巧。尤其通过一个《马拉轿车》的具体实例,完整展示了整个作品制作的流程。在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王老的细致讲解下,学员们对潍坊核雕的技艺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。
王绪德先生关于潍坊核雕现代发展史的手稿
最后的交流指导环节,王绪德老师仔细观看了每一位学员的核雕作品,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指点,对好的作品则不吝夸赞和勉励。自己核雕人生中悟出的小经验、小技巧也并不藏私,慷慨大方地传授给学员们。在王老看来,手艺是守不住的,只有保持一颗平凡的匠心,通过不断传承,才能让手艺历久弥新,成为永恒的财富存留于世。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“民间艺术家”称号的王老来说,每一次授课都是传播核雕文化,宣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机会,因此都会以严谨的态度来认真准备。为了完成此次培训班的授课任务,王老不顾70多岁的高龄,亲笔撰写了十几页近四千字的讲稿,一直整理到深夜。从王老执着端正的字迹中,我们也看到了老一辈艺人德艺双馨的崇高品格。 在王老师讲课过程中,学员们聚精会神用心感受,认真地做好记录,课下学员们还热情高涨地围绕相关内容进行交流讨论。